本篇文章1139字,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
近来有个做母婴用品的老板跟我吐槽:"投了十万块新闻流广告,转化还没隔壁老王用软文卖土鸡蛋高。"这事儿让我想起个经典案例——某国产护肤品牌用《慈禧太后的美容偏方》系列软文,三个月贩卖额翻了四倍。软文的魔力就在于它不像广告,而像友人递过来的一杯茶。想知道这杯茶怎么泡?咱们往下唠。
先整清晰你手里有哪些"武器":
范例 | 适用途景 | 典型案例 |
---|---|---|
故事型 | 品牌史实/商品研发 | 《三代匠人保卫的手工蚕丝》 |
测评型 | 功能型商品 | 《实测7款氛围炸锅,第三意外》 |
热门型 | 迅速获客 | 《<鱿鱼游戏>同款糖饼模具评》 |
学识型 | 构建专业形象 | 《99%的鬼不觉道的刷牙误区》 |
客岁有个做智能门锁的顾客,把商品融入到《独居女性稳当手册》里,转化率比直接打广告高出200%。记着,软文不是自嗨,得化解受众事实症结。
标题要像钩子:对比下这两个
第一段决议生死:看一看这一个终场
"上周三加班到清晨两点,脸上的油都能炒菜了,直到遇见…"
比"XX洁面乳采用先进科技"强在哪?故事带入感让受众自动对号入座。
软植入要像毛细血管:某茶叶品牌的骚操作
在《宋代点茶与古代办公室养》里,把商品特点拆解成"古人聪明":
见过最离谱的案例是卖老年鞋的往电竞论坛发软文价钱,转化率0.003%。分享个四象限筛选法:
有个做宠物食物的友人,专门在萌宠博主批评区发"看似无意"的采专心得,三个月白嫖了20万自然流量。重点不是铺得多广,而是戳得够准。
教你个土老板都能懂的评定公式:
软文代价 = (转载量×0.3)+(咨询量×0.5)+(长尾搜查量×0.2)
客岁帮某培育机构做投放,发现周五下昼3点发的女性职场文,诚然阅读量不是最高,但留资转化率比周末高出40%。真正的好软文像老酒,越陈越香。
近来发现个新玩法:把商品仿单改编成《避坑指南》,比如说某清水器品牌写的《装了清水器反而抱病的五陷阱》,售后咨询量直接爆线。这年初,说真话就是非常好的营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