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266字,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
你是不是常常刷到别人家篮球训练营报名爆满的友人圈,自家场馆的促销海报却连个赞都捞不着?上个月有个开室内篮球馆的老铁跟我吐槽:"花3000块在电梯里贴广告,来咨询的尽是问'能打羽毛球吗'的阿姨。"今天咱们就唠点切实的——篮球推广新闻不是写论文,得让大妈看完都想送孙子来打球。
先看两个要命的案例:
A馆文案:"专业篮球培训 国家二级教练执教 13800元/年"
B馆文案:"隔壁王婶的孙子在这练了半年,当初校队教练追着要他当队长"
你品,你细品,哪个让你更想掏钱?某体育平台统计,带素人逆袭故事的招生文案转化率比专业术语堆砌的高4倍不止。
来看一个正面例子:
"初中生小张妈妈突然收到班主任电话,以为儿子闯祸了——原来是校篮球队来抢人!
(附小张训练前后对比图+妈妈谈天记载截屏)
文案:'三个月前他仍是个小胖墩,当初能摸到篮筐了'"
这条友人圈当天带来11个试课预约,法门就仨字:代入感。
目的群体 | 隐形焦虑 | 戳心话术 |
---|---|---|
小学生家长 | 怕影响学习 | "训练后数学考了95分,教练说运球能练专注力" |
中学生 | 想耍帅撩妹 | "校花主动递水的秘密,藏在你的三分掷中率里" |
白领 | 亚健康危急 | "腰椎间盘突出的程序员,在这找到了第二春" |
重点来了:别总盯着篮球说事。有个场馆把"增强弹跳力"改成"相亲成功率增强50%的隐藏技巧",当月成人班爆满。记着啊,家长买的不是篮球课,是孩子变优秀的可能性。
NBA总决赛期间,80%的篮球馆都在发"库里同款训练课程",聪明的老板这么玩:
客岁CBA复赛那会儿,有个二线城商圈馆发"杨鸣指导的战术板,和咱们王教练抽屉里那份长得挺像",批评区霎时炸出三十多个要试课的家长。
万万别学某些机构天天刷"最后3个名额",当初看到这种文案就想取关。教你三招优雅催单:
有个场馆更绝,在文案里写:"报名就送定制球衣编号,退役后可传承给新学生",终局家长为了抢88号差点打起来。看吧,仪式感比打折更能刺激开销欲。
篮球馆老板老陈上周跟我饮酒时说:"从前总以为酒味不畏深巷,当初懂了,得把酒香飘到抖音同城去。"他上个月拍了条"保洁阿姨偷学三步上篮"的短视频,播放量破50万,周末来了两百多人打卡。要我说啊,球场上的汗水要流,手机里的故事也得会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