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228字,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
上周途经社区药店,望见两个膏药促销现场:A店喇叭循环播放"全场七折",店员困得直打哈欠;B摊老太边给人贴试用装边唠:"您这老寒腿得先用生姜片焐热再贴,跟我学准没错"。你猜哪家半小时卖空两箱货?这事儿让我顿悟——卖膏药不是卖胶布,而是卖化解症结的愿望。
痛点来了:新手最爱犯的错,就是照抄仿单写"活血化瘀"。教你个狠招——把抽象症状变成生涯场景。
看两组文案对比秒懂:
仿单式 | 场景化写法 |
---|---|
缓解关节疼痛 | 孙子要抱抱时,膝盖不再打哆嗦 |
推进血液循环 | 晨练完脚底板像踩了热乎乎的炕 |
客岁重阳节有家药房推《秋雨还没来,李叔的膝盖报了警》,把膏药和气象预告绑着卖,贩卖额翻了三倍。中心是把病症写成街坊家的故事,让老头老太以为说的就是自己。
灵魂发问:为啥广场舞大妈领鸡蛋能排队两小时,领免费膏药却嫌麻烦?
答案藏在人性里——中老年人要的不是便宜,是热闹和尊重。试试这三招:
某连锁药店客岁搞"疼痛消消乐"运动,把不一样部位疼痛画成俄罗斯方块,凑齐腰腿套餐立减30块,半个月清空库存。这年初,会玩比会喊更为重要。
自问:同样的膏药,为啥贴社区刘大夫照片就卖得贵?
玄机就在信任转化四步法:
最绝的是某品牌把膏药打算成老式磁带造型,封面印着"1988年迈配方",勾起中老年群体青春影象,溢价卖还是抢光。商品会讲故事,货架就成了舞台。
跟踪了20场促销运动发现:
有个颠覆认知的案例:药店把《采用仿单》改成《老张头痊愈日志》,天天在广播站念一段,引得大爷们天天蹲点追更。有些时间,营销就得像胡同八卦,听着听着就信了。
近来发现个有趣景象:卖得非常好的不是最便宜的膏药,而是能把"疼痛"翻译成"幸福"的商品。就像那款印着"贴完能抱孙子转三圈"的关节贴,价钱贵三成还是被抢购。以是啊,中老年开销的不是膏药,是还能跳广场舞的底气,是接孙子放学不摔跤的体面。下次做促销前,先问一问自己:"这贴膏药,能给大爷大妈的友人圈增添什么谈资?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