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297字,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
可能你在旅行区见过牦牛肉干,在超市买过青稞饼干,但要说真正懂得藏餐精髓的,恐怕十个人里有九个要摇头。客岁有位北京友人去拉萨出差,返来跟我吐槽:"顿顿都是糌粑配酥油茶,吃得我直反胃。"终局当地藏族友人听完哈哈大笑:"你怕是连正宗藏餐的门槛都没摸着!"
先来解个惑:为啥藏餐总会给人"油腻腻"的感觉?
这得从海拔提及。在氧气只有内地60%的高原,人体天天需要多消费30%的热量。你看藏区传统食谱:
每100克酥油供给900大卡热量,是黄油的两倍
风干牦牛肉可能在零下20℃保存整年
青稞β-葡聚糖含量是燕麦的3倍,增强免疫力一级棒
客岁有个探索挺有意思:对比拉萨和成都的上班族,同样坐办公室的藏族同胞根基代谢率平均高出15%,你说这跟饮食有没有关系?
第一次进藏餐馆,菜单看得目迷五色怎么办?
记着这三样准没错:
为啥你在内地吃的藏餐总差口吻?
中心在于三个"活"字:
活水:拉萨河水做的酥油茶,和用自来水做的圆满是两个物种
活菌:传统陶罐发酵的酸奶,菌群种类比制造业生产的多17种
活火:牛粪燃料的慢火炖煮,能让牦牛肉多出30%的肌氨酸
有个真实案例:某连锁藏餐品牌花300万引进高原模拟厨房,终局做出来的藏包子仍是被老开销者吐槽"没灵魂"。
你以为藏餐永远都是老几样?那可就错了!近来在拉萨八廓街崛起的新派藏餐吧,玩得比网红店还潮:
吃完藏餐总以为胀气?八成是踩了这些雷:
吃了十几年藏餐,我最深的体会是:这根本不是"原始粗犷"能概括的饮食系统。从精准盘算热量的营养搭配,到依靠高原物性的保存聪明,处处透着生存哲学。当初有些所谓的"改良藏餐",非要把虫草磨碎了撒在牛排上,反倒丢了最可贵的本味。要我说啊,下次您再遇见正宗的藏餐馆,别急着照相发友人圈,先坐下来好好品品那份穿越千年的生存聪明,保准能吃出新地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