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294字,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
你是不是有过如许的阅历?显明经心打算了三天两晚的桂林山水游线路,写出来的推广文案却像旅馆床头柜上的服侍手册般乏味。说来你可能不信,客岁我在丽江古城迷路时,偶然撞见堆栈老板手写的游玩攻略,那张皱巴巴的A4纸竟让我当场决议续住三晚——这就是好软文的魔力。
旅行线路软文最怕写成列车时刻表。记着,受众点开文章的那3秒钟,决议了他会不会整理行李出发。客岁张家界玻璃栈道的爆红案例中,最成功的文案开头是:"当你站在400米高空,透过脚下的透明玻璃看着蚂蚁般的游人,突然发现鞋带松烈怎么办?"
试着用牵挂式提问调换抑扬顿挫:"这条藏在黔东南的苗寨线路,为什么让拍照师连续三年蹲守统一个机位?"或抛出反常识数据:"在这条环青海湖线路上,70%的游客会主动放弃自驾"。
客岁帮某旅行社改造云南雨林徒步线路文案时,我做了个测验:把本来的"Day1: 抵达景洪→入住旅馆"改写成"清晨6:03分,当第一缕阳光刺破热带雨林的雾气,你的登山杖会先触遇到千年绞杀榕的根系"。三个月后这条线路预订量暴涨230%。
中心法门在于场景重构:
我视察过上百篇爆款线路软文,发现个有趣景象:越是详细的费用清单,转化率反而越低。客岁国庆九寨沟线路上线时,有篇文案全程没提详细价钱,只算了笔账:"相当于用三个月奶茶钱,换三十年后病床上最鲜活的影象"。
试着在文案中埋设情绪兑换公式:
今年三月武夷山茶旅线路的爆红,验证了互动式文案的威力。咱们在推文中打算了个"茶叶盲盒"环节:依循受众挑撰的饮茶习惯,自动匹配岩茶种类和对应的古树寻访路线。终局后盾收到1400+条品茶心得投稿。
这三个技巧你明早就能用:
写了八年旅行文案,我发现个残酷本相:没有完善的旅行线路,只有会讲故事的文案人。那些在友人圈刷屏的爆款线路,每每不是景区资源最顶级的,而是最懂得把游客变成故事主角的。下次提笔前,不妨先问自己:这条线路的哪个霎时,值得游客十年后翻着照片对孩子说"当时我就该听那篇文案的"?
记得客岁在泸沽湖采风时,堆栈老板娘说了句让我后背发凉的话:"你们写的不是线路,是都市人快要消逝的性命力。"这话我记在采访本扉页,当初转赠给你——这大概就是旅行文案人最该守住的底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