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286字,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
你见过给爱情上保险的吗?客岁深圳有对小情侣花299买了份爱情保险,三年后完婚真领到了1314朵玫瑰。这事儿在友人圈炸了,当初那家保险公司的爱情险贩卖额翻了五倍。可隔壁老王照葫芦画瓢搞了个同款,三个月才卖出去7单。今天咱们就扒开这层浪漫外衣,聊聊怎么让年轻人迫不得已为爱情买单。
▎找准痛点是门技巧活
先看组数据:95后爱情分手率高达67%,但83%的人深信自己会和现任完婚。这种冲突心理就是爱情保险的黄金卖点。别扯什么风险治理,年轻人要的是仪式感。就像求婚必须钻戒,爱情保险得包装成"爱情里程碑"。
举一个真实案例——成都某保险公司搞了个"爱情打卡打算":
三类人群的攻心术
人群 | 痛点 | 卖点话术 |
---|---|---|
大学生 | 爱情经费不足 | "天天3块钱,毕业完婚不差钱" |
职场新人 | 没时间经营感情 | "自动存钱比记留念日更靠谱" |
异地恋 | 缺少稳当感 | "每张车票自动兑换爱情积分" |
重点来了:万万别做成理财商品。北京有家公司搞了个年化5%的爱情储蓄险,终局被骂"玷污爱情"。得学会把铜臭味包装成玫瑰香,比如说把返现改成"婚礼酒席补贴金"。
▎内容营销的骚操作
广州某策划公司搞了波神操作——在民政局门口拍对比照:
左边是拿着红本本的常规新人
右边是捧着1314朵玫瑰的保险网民
配文:"同样的完婚证,不一样的仪式感"
这组照片在小红书点赞破10万,转化率比硬广高17倍。记着:年轻人反营销,但不反故事。
更绝的是教顾客怎么秀恩爱:
避坑指南(来自3个翻车案例)
▎灵魂拷问:爱情保险是智商税吗?
杭州有对情侣现身说法:三年存了10728元,完婚时返了13140元+三亚双人游。算下来净赚4000多,还白得个婚礼素材。但中心在人家的商品打算:
有个数据你们品品:购物爱情保险的情侣,完婚率比个别情侣高23%。倒不是这玩意能保障爱情,而是那些违心为仪式感付费的人,本来就更加重视感情经营。
小编观点:客岁帮友人策划爱情保险时,发现个有趣景象——贩卖额最高的不是玫瑰也不是现金,而是"定制爱情时间轴"服侍。把两人全体重要日子做成可视化图表,完婚时能变成婚礼现场的互动装置。故此啊,这届年轻人要的不是保障,是能晒能炫耀的爱情见证。就像奶茶要照相半小时才喝,爱情保险不过是新时期的"爱情打卡器"。下次有人问你为啥搞这一个,记得回他:"咱卖的不是保险,是年轻人的交际硬通货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