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177字,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
说到湛江你可能知道生蚝,但提起廉江,你脑海里是不是只有红橙?
我在廉江陌头随机问了10个本地游客,8个人都说不出这里的第二张手刺。这座藏着中国80%电饭煲生产线的小城,显明手握王炸却总打不中靶心。今天咱们就聊聊,怎么让廉江的故事跳出特产圈!
“家家造电饭煲的地方,为啥出不了国民品牌?”
客岁参观龙力电器车间时,流水线上每分钟下线3台电饭煲的场面把我惊着了。可问起线上贩卖额,负责人老陈直挠头:“代工贴牌利润薄,自己打品牌又不会吆喝。”
破局三招:
“岂非咱们只能靠天吃饭?”
在青平镇遇到果农刘叔,他手机相册里存着客岁霜冻后烂在地里的橙子照片:“光种不包装,好东西也卖不上价。”当初他搞起了“橙树认养”,688元/棵包年配送,城里人还能视频监工施肥。
新农民玩法:
“消除鹤地水库还能看啥?”
客岁国庆我跟着本地人老周钻山沟,才发现石角镇的野生红椎林里藏着千年旧道。他顺手掰块树皮:“看!这就是《本草纲目》里写的‘自然消炎药’。”
冷门变网红路线:
在廉江博物馆看到1898年抗法斗争的土炮时,讲解员小妹突然兴奋:“这就是咱们的‘古代火箭筒’!当年一炮轰翻法国兵船的狠家伙。”这种接地气的讲授,比背年份有趣多了。
文明变现新思路:
说点掏心窝的话
客岁帮某家电厂策划时,我坚持把研发部的秃顶大叔们推到镜头前。没想到视频里王工演示“防干烧技巧”时,缓和得把“热敏电阻”说成“烫嘴传感器”,反而让播放量暴增3倍。你看,真实比完善更存在感染力。
以是啊,下次写廉江别再堆砌“物华天宝地灵人杰”了。去菜商圈听听摊主怎么夸自家红薯,到船埠看一看渔民怎么给鱼获拍抖音,那些冒着炊火气的片断,才算是有哪些软文素材网。毕竟,一座城的魅力不在宣扬册上,而在早市此起彼伏的砍价声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