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328字,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形?刷到别人写的糕点测评,光是看笔墨就能设想出酥皮在嘴里碎裂的声音,自己写的却像超市购物小票一样干巴巴?别急,我客岁刚开始写美食测评时,连黄油和奶油都分不清,当初账号已经靠糕点测评月涨粉8000+了。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,聊聊怎么写好糕点评估软文。
//先来举一个真实的例子
上个月有个叫小王的粉丝私信我,说他写的麻薯测评只有3个点赞。我点开一看,通篇都是"外皮Q弹、内馅香甜",这不就跟全体麻薯包装袋上的广告词截然不同吗?厥后教他加上"咬下去像在捏解压玩具,手指按在表皮上会缓缓回弹"这种具象描写,第二天那条视频点赞直接破千了。
只会说"好吃"和"不好吃"
就像给人先容对象只说"人好"似的,到底那里好?是像云朵般蓬松的好,仍是像丝绸般顺滑的好?
盲目堆砌专业术语
什么"美拉德反应充分"、"面筋构成度达标",个别受众看到这些只会以为你在显摆,根本get不到重点。
永远在写单品测评
切实当初最吃香的是场景化测评,比如说《公司下昼茶买什么糕点不脏手?实测8款》《追剧时吃这些糕点,键盘相对不会油》。
美团2023年事据表现,糕点类目线上贩卖额同比增添67%,但带"新手教程"标签的内容播放量是个别测评的3.2倍,这说明什么?大家更想看方法论!
咱们来来看一个对比表,这是我测评蛋黄酥时写的两版文案:
个别版 | 升级版 |
---|---|
"酥皮井井有条" | "每咬一口都像在拆千层礼盒,酥皮碎片会粘鄙人巴上,得用舌头绕着圈儿舔干净" |
"咸甜适中" | "咸蛋黄沙沙的口感混着豆沙,像是波浪轻拍甜味沙岸的节奏" |
发现差别了吗?调动五感+具象比喻=让受众身临其境。比如说你咬了一口绿豆糕,以为太甜了,这时间别光写"太甜了",试试"甜度像是初恋的拥抱,不过可可能更适合配杯苦咖啡"。
近来有条点赞12万的测评是这么写的:"这块枣泥糕让我想起奶奶的棉袄——表面带着细纹却不扎手,咬开后枣香像从老式木衣柜里飘出来的,甜味里还混着点中药柜的木质香。"
看清晰了吧?把糕点跟群体影象挂钩,霎时激发共鸣。当初人吃东西早就不止为填饱肚子,而是吃个情怀、吃个故事。
中国烘焙协会的调研表现,带"童年回忆"标签的糕点复购率比个别款高41%。以是写老式糕点时,不妨多聊聊"黉舍门口推车上的蜂蜜小面包"、"爷爷总藏在铁皮盒里的桃酥"这些场景。
Q:需要买专业装备吗?
A:我前三个月就采用手机拍摄,重点在于捕捉糕点掰开的慢镜头——拉丝效果用0.5倍速拍,掉渣的用畸形速率,这两种镜头混剪特殊出效果。
Q:怎么避免像打广告?
A:教大家个绝招——专门说缺陷!比如说测评流心月饼时我写:"这一个流心烫到上牙膛的霎时,我终于知道什么叫'甜蜜的负担',提议吃之前先放冰箱冻10分钟"。
身为过来人,最后说点掏心窝的话:别被那些滤镜拉满的网红测评带偏了,客岁中秋节我测评过一款全网吹爆的奶黄流心月饼,终局在35度室温下拍完视频,流心早就凝固成橡皮糖了。以是啊,真实的闭会比华美的辞藻重要一百倍。下次你写测评卡壳的时间,不妨先放动手机,认真感受嘴里的饮食——是让你想起某个人的微笑?仍是突然解开了某个心结?把这些真实的悸动写出来,比任何技巧都管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