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190字,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
你蹲在西湖边拍了一小时,为什么照片仍是像被泼了洗脚水?
上周末有个姑娘跟我吐槽,她专门挑了雨天去断桥,终局拍出的荷叶像蔫了的菠菜,远处的雷峰塔糊成马赛克。这事儿让我想起客岁在乌镇,举着手机等船夫划进雨帘的狼狈样——哎,等等,这雨怎么越下越没有感觉了?
三大青铜行为,让你秒变拍照菜鸟
前两天刷到个短视频,博主在拙政园教人拍烟雨,弹幕里飘过满屏的"学会了",终局批评区满是翻车现场。我扒拉了200多条失败案例,发现新手最爱踩这三个坑:
客岁帮民宿老板拍宣扬照,他非要我中午顶着太阳拍"烟雨长廊",最后硬是靠三台加湿器才救返来。故此啊,自然光才算是烟雨的灵魂打光师,这点钱真不能省。
手机参数设置对照表
场景 | 青铜设置 | 王者设置 |
---|---|---|
细雨薄雾 | 自动模式+闪光灯 | 专业模式 ISO200 |
傍晚雨帘 | 美颜滤镜开最大 | 白平衡调至"阴天" |
雨中人物 | 人像模式虚化背景 | 快门速率调慢0.5秒 |
上周拿共事的手机做测试,发现某国商品牌的"烟雨模式"居然自带水墨晕染效果。不过要我说,手动调出0.8的曝光补偿,比任何预设滤镜都管用,这但是蹲点西塘三蠢才悟出来的绝招。
雨天故事怎么编?学学乾隆下江南
有回在灵隐寺躲雨,望见个穿汉服的妹子在屋檐下转油纸伞。我蹭拍了几张发小红书,配文"穿越千年的等雨人",愣是蹭上了杭州同城热搜。厥后才据说,这姑娘是某汉服店的老板娘——瞧瞧人家这营销意识!
倘若你只会写"今天下雨了",试试这一个公式:时间胶囊+五感描写+情绪钩子。比如说:"下昼三点半的雨丝带着龙井香,石板路上绽开的水花,像在重播外婆踩缝纫机的节奏"。
后期调色别迷信青灰色
万万别信那些教人狂拉"青色曲线"的教程!客岁给茶庄修图,老板非要我把竹林调成《卧虎藏龙》同款色调,终局客人都问是不是竹子发霉了。记着这一个黄金比重:
倘若嫌麻烦,直接套用相机里的"胶片模拟"功能。前次用这一个方法拍的南浔古镇,被本地旅行局转发了三次,还带火了那家卖定胜糕的老铺子。
小编的私藏机位大放送
在江南拍了八年烟雨,这三个免费场景最出片:
上个月带学生在绍兴拍作业,有个男生在仓桥直街的剃头店门口,拍到了剃头老师傅和雨帘的冷暖对比,那张照片当初成了他接商单的招牌作品。故此啊,雨蠢才算是素人的创作保护色,毕竟再贵的装备也买不来这场自然蒙版。
最后说一句掏心窝的:别老盯着参数和构图,客岁在周庄遇到个北京大爷,他用老年机拍的雨打灯笼,愣是比单反大片多了三分炊火气。这江南的烟雨啊,最吃情绪代价——你按下快门的霎时,得先把自己泡进那缸酝酿了千年的黄酒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