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485字,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
【文章开始】
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?刷着手机,突然被一篇“告别游戏,我收获了真实人生”的文章吸引,读完后热血沸腾,甚至想立刻卸载游戏……但转念一想,这内容怎么越看越像广告?没错,你大概率遇到了——AFK软文。
AFK,英文“Away From Keyboard”的缩写,直译是“离开键盘”,后来在游戏圈引申为“退游/暂时弃坑”。而“AFK软文”,就是以退游故事为外壳,实际藏着推广目的的内容营销手段。
它最常见的套路是:
- 先用个人经历讲故事,比如“我曾经沉迷游戏无法自拔”;
- 然后突然转折,“直到有一天我决定改变”;
- 最后引出真实目的——可能是推广另一款App、卖课、甚至是卖实体产品。
关键点在于:它不直接推销,而是用情感和共鸣让你放松警惕。你以为是读了一篇真诚的分享,实则不知不觉被“种草”。
说来也挺有意思的……这种内容之所以有效,是因为它完美利用了人的几种心理:
不过话说回来,也不是所有人都会中招。有些人一看就明白是软广,但更多人——尤其是原本就对游戏有负罪感的人——特别容易被打动。
你大概率在以下地方见过它:
- 小红书/知乎:“退游后,我考上了研究生”“卸载游戏一年,我攒了10万”;
- 短视频平台:背景音乐很励志,字幕上写着“告别虚拟世界,我找到了自己”;
- 甚至朋友圈:某些突然开始积极人设的账号,你懂的。
怎么判断是不是AFK软文?注意这几个信号:
- 故事过于模板化,情节转折生硬;
- 文中会突然出现某个App、课程或产品名称;
- 结尾常引导你点击链接/私信/下载。
当然啦,也不是所有成长故事都是软广——但如果你发现内容最后总指向某个具体的“解决方案”,那就要多留个心眼了。
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复杂。
从商业角度看,软文是一种正常的内容营销方式,很多品牌都在用。但AFK软文的争议在于:它利用了人的情感脆弱性——比如焦虑、自责、迷茫——来促成转化。
举个具体例子:某用户读了一篇“退游后靠某某课程转型成功”的文章,冲动下单了高价课,结果发现根本不适合自己。这种案例虽然不好统计具体数字,但确实在发生。
所以你说它完全欺骗?不一定,有些产品可能真的有用。但它的推广方式或许暗示了一种“快速解决人生问题”的幻觉,这点值得警惕。
其实啊,是否退游、是否减少娱乐时间,是个人的选择。没有必要因为几篇软文就否定自己的娱乐方式——除非你已经真的影响到日常生活了。
我个人觉得……这类内容只会越来越难做。因为用户也在成长,套路看多了就免疫了。现在有些AFK软文已经开始转型,比如结合“AI工具推荐”“副业赚钱”等新话题来包装。
但具体它会怎么演化?说实在的,我也说不好,毕竟营销形式总是跑在用户认知前面的——这部分机制可能还得持续观察。
总之,核心只有一句话:
内容可以读,共鸣可以有——但决策要慢一点,别被情绪带着跑。
【文章结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