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367字,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

【文章开始】
你有没有试过,突然要联系一个三年没见的人?可能是老客户、老朋友,甚至是你自己都快忘记的一个品牌。这时候要写篇软文,怎么说才能不尴尬、不生硬,还能让人愿意看下去?哎,这个问题真的挺头疼的。
很多人觉得,这么久没联系肯定没戏了,关系都凉透了。但其实啊,三年时间恰恰给你积累了足够的“陌生化新鲜感”。对方可能已经忘了你具体是干嘛的,但隐隐约约还记得你这个人或者这个品牌的存在。这就好比你突然翻到一张老照片,虽然细节模糊了,但那种熟悉的感觉一下子就回来了。
所以啊,时间不是障碍,反而是你重新讲述故事的背景板。
开头第一句如果写“您好,还记得我吗?”——完了,大概率被当成推销或者诈骗。那怎么办?
? 试试用共同记忆切入:比如“还记得三年前我们一起聊过的那件事吗?现在它居然变成这样了……”
? 或者用轻松自嘲开场:“我知道突然冒出来有点突兀,但这三年我其实一直没停下……”
? 甚至直接坦诚时间跨度:“三年没见,我先交代一下我去哪儿了……”
重点是什么?别假装从来没分开过,而是坦然承认时间的存在,然后快速转入你现在要传递的价值。
这儿最容易写成流水账:“我2019年做了A,2020年做了B……”——谁要看这个啊!
比较好的方式是把你的成长和对方的需求关联起来。比如:
? 不说“我升级了技术”,而是说“我这三年一直在解决一个您可能也遇到过的问题……”
? 不说“我扩大了团队”,而是说“现在终于有能力帮您实现当年聊过的那种效果了”
核心思路是:把你的成长转化为对对方有用的信息,而不是单纯炫耀。
问:明明就是想推广产品,怎么才能不显得那么功利?
答:先给再拿——这是铁律。比如:
让人感觉到你是来重新连接、而不是单纯索取的,信任感才会回来。
我有个朋友做家居设计的,2020年后就没怎么联系老客户。今年他想重启沟通,没写促销广告,而是写了一篇《这三年,我研究了100个家庭发现的一个共通问题》。文中没提任何产品,只讲了中国人居家习惯的变化和一个小解决方案的思考。结果发文当天,好几个老客户主动来找他聊改造需求——你看,软的本质是“提供价值”,而不是“硬推销”。
结尾最怕什么呢?怕用力过猛。“快来买吧!”“立即联系我!”——这种结尾基本前功尽弃。
比较好的方式是什么呢?
? 用一句轻松的话邀请,比如“如果你也对这个话题感兴趣,欢迎聊聊”;
? 或者留个开放性问题,“你们这三年有什么变化?评论区告诉我”。
留点空间,比强塞一个动作要明智得多。
其实三年不见写软文,最难的不是技巧,是心态。你总担心别人忘了你、总觉得时机过了……但事实上啊,这个世界变化这么快,有人愿意停下来看你三年后的留言,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机会。
所以,大胆去写吧——真诚点、松弛点,就是最好的风格。
【文章结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