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455字,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

【文章开始】
你有没有想过,一所学校走过30年,意味着什么?是墙上泛黄的老照片?还是课桌上刻下的一届届名字?不,远不止这些。今年,我的母校——说实话,提到它的名字我心里就暖呼呼的——迎来了它的30岁生日。30年啊,听起来好像很长,但又仿佛弹指一挥间。
30年,对一个人来说,是“而立之年”;对一所学校来说呢?它到底“立”住了什么?这个问题,我问了自己好久。
首先,它立起了“传承”。30年前,第一批老师可能还只是刚毕业的年轻人,带着一腔热血就站上了讲台。他们摸索着、尝试着,把一批又一批学生送向更远的地方。现在的老师队伍中,甚至还有当年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回来任教——这种循环,想想就挺神奇的。
其次,它立起了“认可”。不是说拿了多少奖、评了多少先进,而是那种来自学生、家长、甚至整个社会的信任感。这种信任,是时间一天天积累出来的,急不得,也装不出来。
不过话说回来,30年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的。中间也遇到过困难,比如资金紧张、生源波动……具体怎么熬过来的,很多细节可能只有老校长自己心里最清楚。但不管怎样,它走到了今天,而且越走越稳。
你可能觉得,校庆嘛,不就是搭个台、唱个歌、领导讲个话,然后大家吃顿饭?
如果你这么想,那可就真的低估它了。
校庆的背后,其实是一场无声的“价值回归”。它让分散在各行各业的校友重新想起:我是从这儿走出来的。我的思维方式、我认识的朋友、甚至我的一部分性格,都和这片土地有关。
校庆的真正意义,至少包括这三方面:
聊校庆,总不能只说概念吧?得有点真故事。
我记得有一位教语文的李老师,现在应该退休了。她有个习惯:每次批改作文,都会在最后写上一段长长的话,有时是鼓励,有时是开导。那时我们不觉得有什么,直到毕业后很多年,还有同学保留着那些作文本。
还有学校那棵老榕树,据说建校那年就种下了。三十年来,它看着我们从追逐打闹到埋头备考,从懵懂少年长成大人模样。它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,一句话不说,却什么都记住了。
像这样的故事,每个学校都有,每个人心里也都有。这些碎片般的回忆,也许恰恰是一所学校最宝贵的财富。
这是一个我没法准确回答的问题。教育在变、社会在变,学校也不可能一成不变。
但有些东西,我希望它不要变:
比如那种熟悉的归属感,一走进校门就仿佛回到年少时的放松;
比如老师对学生那种“恨铁不成钢”却又始终不放手的负责;
比如同学之间简单却持久的情谊。
而会变的,可能是更现代化的教室、更智能的教学方式、更开放的课程设置……具体会发展到哪一步,我说不准,但我对它有信心。
所以你看,校庆真的不只是热闹一天就完事。它是一次回望,一次团聚,也是一次再出发。
如果你也是校友,不管毕业了多久,抽空回去看看吧。看看老师,走走操场,甚至只是站在校门口发会儿呆——有些感受,只有在那个地方才能重新找回。
30年,是一个里程碑,但绝不是终点。我们的母校或许不再年轻,但它也远远未老。
致敬三十年,也致敬从这里出发的每一个你。
【文章结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