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411字,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

【文章开始】
你有没有想过,五一假期除了抢票、堵车、景区打卡九宫格,还剩下什么?说真的,每年这个时候,大家好像都自动切换成“放假模式”,但劳动节背后的那个“劳动”,反而没多少人仔细琢磨。
其实吧,好多人都忘了——或者根本不知道——五一国际劳动节一开始根本不是用来“休息”的,而是工人争取权益的运动日。1886年美国芝加哥那场大罢工,工人们喊的是“八小时工作、八小时休息、八小时属于自己”。我们现在能双休、能准点下班,还真得感谢这帮前辈硬刚到底。
不过话说回来,现在的五一,放假是放了,但“劳动权益”这个话题好像反而有点模糊了……你看:
所以你说,五一到底是不是变成了一个“快乐的错觉”?
这个词听起来就有点沉重,对吧?一提到“劳动”,很多人脑子里蹦出来的是:KPI、加班、通勤、重复性工作……甚至有人自嘲说:“劳动节,最不想的就是劳动。”
但这真的全是“劳动”的锅吗?
也许不是。我们怕的并不是劳动本身,而是:
反过来看,如果你做的是你喜欢的事,是你觉得有价值的事——哪怕累点,是不是也愿意扛?
所以说,怕的不是劳动,而是异化的劳动。就像一个人每天拧螺丝,却从来没见过整台机器长什么样——这种割裂感,才是最消耗人的。
那我们理想中的“劳动”应该长啥样?我这儿倒有几个想法,不一定全对,但你可以听听看:
拿我自己来说,我之前做过一份工作,每天就是复制粘贴整理数据,搞得我那段时间特别抗拒上班。后来换了个能自己策划、执行、看到结果的项目,哪怕经常加班,反而没那么焦虑了。
你看,人不是讨厌干活,人是讨厌像个工具一样干活。
五一放假,你当然可以彻底躺平、出去玩、吃吃喝喝——这都没问题!劳动节本来也就是用来恢复元气的。
但同时,或许这也是个机会,让我们稍微跳出来想一想:
当然啦,现实往往没那么理想。很多人不是不想换,而是不敢换、不能换。房贷、小孩学费、父母养老……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压力。
所以也不是说鼓励你盲目辞职或躺平,而是:也许我们可以从一个小改变开始。比如:
照顾好自己,本身也是一种劳动。
劳动节说到底,是一个提醒。
它提醒我们:劳动是为了生活,而不是生活是为了劳动。
所以这个五一,希望你既能好好休息,也能偶尔想想:
我有没有在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?我的劳动,配得上我的生活吗?
也许没有完美答案,但提问本身,就已经是一种开始。
【文章结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