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431字,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

【文章开始】
你有没有这种感觉——五一假期刚过,回到工作岗位反而比放假前更累了?说好的“休息”呢?怎么感觉像是打了一场硬仗?
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。五一假期,明明是为了纪念劳动、让大家放松的,怎么就变成了一场全民疲劳战?我琢磨着,大概有这几个原因:
这就引出了一个核心问题:我们拼命挤出来的这个假期,它的意义到底是什么?是为了真正的休息和充电,还是只是为了完成一个“我在放假”的仪式?
嗯…我想,或许很多人潜意识里觉得,“不出门就等于浪费了假期”。这种 FOMO(Fear of Missing Out,怕错过)的心态,逼着我们去折腾,去消费,去把假期填满,仿佛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自己平时的辛苦。
但话说回来,假期结束后普遍的疲惫感,或许暗示了我们的休假方式存在一些问题。我们争取到了休息的时间,却没能获得休息的质量。
当然有!虽然改变大环境很难,但调整我们自己的心态和方式,是立刻就能做到的。关键就在于:把“休息”的定义权,从别人手里抢回来,交给自己。
我有个朋友小王,今年五一他做了一件“大胆”的事:他提前请了两天年假,凑了一个超长的假期。但他没去任何热门旅游城市,而是回了老家的小县城。
他的一天是这样的:早上自然醒,陪妈妈去菜市场买菜,下午在阳台的躺椅上看书打盹,晚上和发小在路边摊吃烧烤聊天。
假期结束后他回来上班,气色红润,眼神都透着光。他说:“这是我工作以来,过得最像‘假期’的一个假期。”
他的经历让我想到,休息的核心,或许不在于你去了多远的地方,花了多少钱,而在于你是否切断了与压力源的连接,真正地感受到了“自由”和“掌控感”。
五一假期辛苦,是一个普遍现象,但它不该是一个无解的难题。它更像一个提醒,提醒我们去反思:我们努力工作,是为了更好地生活,但别让“努力生活”本身,又成了一种新的辛苦。
真正的休息,是一种能力,更需要一份勇气——敢于对盲从说不、敢于对外界的期待说不、敢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时间的勇气。
希望下一个假期,无论是五一、国庆还是春节,你都能找到那个让自己最舒服、最能充能的节奏。毕竟,假期是你自己的,怎么过,你说了算。
【文章结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