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441字,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

【文章开始】
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现在连卖酸奶的、做APP的,都拼命想跟演唱会扯上关系?周杰伦唱到哪,场外就挤满了不只是歌迷,还有一堆品牌方?这背后啊,其实是一场精心策划的“借势”游戏——不直接卖票,却借演唱会的火爆来卖自己的东西。今天咱们就唠明白,为啥品牌都爱这么干,具体怎么操作,以及这里头到底藏着多少机会和坑。
简单说,就是品牌方蹭演唱会的热度来做自己的宣传。
比方说,一个奶茶品牌在演唱会场地外搞个快闪店,或者一个耳机品牌说“用我家听演唱会现场版更带感”——这都属于借势。
为什么偏偏是演唱会?
你想啊,演唱会自带三大法宝:
- 人群聚集:一场几万人,线上还能触达百万级,流量巨大;
- 情绪高点:大家在那场合又哭又笑,情感共鸣极强,品牌这时候出现容易被记住;
- 话题爆发:周杰伦唱错词都能上热搜,品牌搭上车,话题度自然来。
不过话说回来,也不是所有演唱会都值得借势。没人看的演唱会,蹭了也白蹭。
最常见的就是在演唱会周边搞事情。比如:
- 场外设点:发免费应援物、扫码领礼品,顺便让你关注品牌;
- 主题快闪店:把产品包装成“演唱会限定款”,吸引人拍照打卡;
- 交通接驳合作:比如共享单车品牌包接送,用户一用车就想到你。
线上玩法更灵活,适合预算不多但想爆的小品牌:
- 抢票赞助:品牌提供票务福利,比如“转发抽奖送演唱会门票”,拉动用户参与;
- 二创内容鼓励:鼓励用户拍演唱会视频带品牌话题,UGC扩散快;
- 明星“无意”带货:比如歌手台上喝的水、穿的T恤,悄悄露出品牌——不过这个得关系硬才行。
比如耳机品牌推出“邓紫棋联名款”,或者美妆品牌和演唱会联名出彩妆盘。
这种玩法成本高,但用户认同感也强,容易出圈。
好问题!很多人觉得“不就是蹭热度吗?真有转化?”
数据上来说,确实有成功案例:
某茶饮品牌曾在某场顶流演唱会外派发免费饮品,当天小程序注册量涨了300%;
某手机品牌借演唱会推广拍摄功能,次月相关机型搜索量上升45%。
但这也得看执行细节——如果品牌和演唱会调性根本不搭,硬蹭反而尴尬。比如老年保健品去蹭偶像男团演唱会…呃,这画面太美不敢看。
虽然机会多,但翻车案例也不少:
- 版权问题:千万别乱用演唱会音频、明星肖像,被告了可不是闹着玩的;
- 过度商业化:用户是来追星的,不是来看广告的,别喧宾夺主;
- 准备不足:比如预计送500份礼品,结果来了5000人——现场失控容易引发负面情绪。
所以啊,执行前的风险评估一定要做。
现在线上演唱会、VR演唱会也越来越多了,“借势”的玩法肯定也会迭代:
- 从线下转到线上:比如在虚拟演唱会里植入品牌虚拟商品;
- 技术融合:用AR让用户通过品牌APP看到演唱会特效;
- 更细分的人群触达:比如针对小众乐队粉丝做精准营销。
当然具体未来会火哪种形式,我也说不太准,毕竟市场变得太快了……但可以肯定的是,只要还有人热爱音乐,演唱会的营销价值就会一直在。
说到底,借势演唱会的核心不是单方面收割,而是找到品牌、演唱会、粉丝三方的共同兴趣点。
品牌得了曝光,演唱会多了赞助,粉丝拿了福利——这才是长久之道。
如果你还没试过,下次看到热点演唱会,或许可以脑子一热…啊不,是脑子一转:
“咱们品牌,能不能也借一把力?”
【文章结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