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443字,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

【文章开始】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——深夜刷着手机,看别的妈妈晒出孩子又得了什么奖、吃了什么营养餐、上了什么早教班,然后心里一咯噔:“天啊,我是不是又落后了?” 焦虑感像潮水一样涌上来,睡不着觉,脑子里全是对比和自责。如果有,别担心,你绝不是一个人。
今天我们就来聊聊,怎么在这场叫做“当妈”的马拉松里,放下比较心,找到自己的节奏。
我们先来自问自答一个核心问题:为什么这一代妈妈,好像特别容易焦虑?
我想了想,大概有这几个原因:
不过话说回来,焦虑真的全是坏事吗?倒也未必。适当的焦虑其实说明我们在意,想对孩子负责。但一旦过度,就会变成内耗,反而忘了怎么好好去爱。
好,下一个问题:我的焦虑,会不会“传染”给孩子?
答案是:真的会。
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敏感得多。他们也许说不出“焦虑”这个词,但他们能感觉到妈妈的紧张、不耐烦、眉头紧锁的样子。这种情绪氛围会影响他们的安全感,甚至行为模式。
比如我朋友小琳,她之前特别纠结儿子吃饭慢,每顿饭都像打仗,结果孩子一到餐桌上就缩成一团,后来甚至拒绝吃饭。她后来放松下来,孩子反而慢慢愿意吃了。
但这也不是绝对的。孩子的性格天生有差异,有的心大一点,有的细腻一些,所以受影响的程度可能每个人不太一样。这方面我也不是专家,具体怎么影响、影响多深,还得看实际情况。
知道了问题,那怎么解决呢?下面是一些真实有用、不强求、不教条的方法:
? 关掉一部分“噪音”:
退出那些让你越看越慌的群,取关那些天天制造焦虑的账号。保护自己的情绪能量,就是带好孩子的重要一步。
? 告诉自己“够好就好”:
你不需要做一百分妈妈。60分妈妈就已经足够好了——能温饱、有关爱、有回应,孩子就能健康成长。
? 找到你的“支持圈”:
可能是你的伴侣、父母、一两个真朋友。在你情绪快崩盘时,有人能接住你,太重要了。
? 列出“不重要清单”:
比如:
- 孩子偶尔不吃蔬菜没关系;
- 一天没读绘本也不代表落后;
- 衣服穿得没那么好看,真的没人注意。
?重点来了:你放松了,孩子才能放松。整个家的状态才会真的舒服起来。
我认识一位妈妈阿静,曾经是重度焦虑者,孩子打个喷嚏就赶紧查是不是肺炎。后来她经历了两次情绪崩溃之后,决定改变。
她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:每天给自己15分钟“什么都不做”。不看手机不干活,就发呆、喝茶、看看窗外。
她说:“神奇的是,当我停下来,反而能看清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。”
现在她依然认真育儿,但不再苛求每一步都精准无误。孩子反而更开朗,家庭氛围也松弛了很多。
做妈妈是一场长期的修行,焦虑来了又走,走了可能又来。这都很正常。
真正的“不焦虑”,不是再也不烦恼,而是知道如何与焦虑共处;不是变成完美妈妈,而是成为孩子眼里那个真实、有温度、会哭会笑的妈妈。
记得:你先是你自己,然后才是孩子的妈妈。照顾好自己,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。
【文章结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