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387字,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

【文章开始】
你有没有想过,每天刷到的那些疫情信息、防护指南、加油打气的文章,到底有多大用处?当我们在家里刷手机,转发那些“共同战疫”的推文时,是真的在帮忙,还是只是自我感动?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,可能有些想法会颠覆你的认知。
先说我自己的经历吧。上个月小区封控,群里整天吵吵嚷嚷,有人抱怨物资不够,有人传谣言说还要封一个月。然后呢,物业公众号发了篇推送,把物资配送流程、志愿者联系方式、官方政策解读啥的讲得明明白白。就…突然大家都安静了,开始有序接龙买菜。
这让我意识到,信息在恐慌面前简直就是定心丸。但问题是,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觉得这些文章“没啥用”?或许是因为很多内容没抓到痛点。
自问自答时间:公众号战疫软文的核心是啥? 不是煽情,不是喊口号,而是解决信息差。老百姓最怕什么?不确定。不知道明天能不能买菜,不知道核酸怎么做方便,不知道发烧了该咋办。好的软文,就是把混乱的信息捋顺了,用人话讲清楚。
不是所有文章都叫“共同战疫”。有些就是跟风蹭热点,有些却实打实能帮到人。我总结了几类真正有用的内容,你看是不是这么回事:
不过话说回来,光有类型不够,关键是能不能执行到位。比如你写保供电话,号码却是错的,那不如不写。
你有没有发现,很多文章写着“共同战疫”,但评论区却吵成一片?比如提到志愿者辛苦,有人杠“作秀”;提到居家隔离,有人骂“限制自由”。
这其实暴露了一个深层矛盾:价值观差异。同一件事,不同人群的解读完全相反。所以好的软文不能只讲道理,得共情。
比如写志愿者故事,如果只说“他们很伟大”,容易显得假大空。但如果你写:“志愿者张阿姨每天爬26层楼送菜,她说‘怕老人饿着’”,细节一来,真实感就来了。
去年某篇《疫情下的武汉菜市场》为啥能火?它没喊一句口号,只是拍了菜贩凌晨进货、摊主消毒台面、顾客扫码付款的细节。最后加了句:“生活还在继续,怕啥。”
这种内容胜在哪?不矫情,有烟火气。它暗示了一种态度:疫情再难,日子还得过。而且它提供了情绪价值——不是焦虑,是淡定。
当然,这种爆款可遇不可求,但我们可以学它的思路:用细节代替口号,用故事代替道理。
做战疫内容容易好心办坏事。比如:
尤其是医疗相关的内容,咱不是专家,千万别瞎指导。
共同战疫,从来不只是医生和政府的事。每个人能做的,可能是帮忙传一条准确的信息,可能是转发一篇靠谱的指南。这种看似微小的动作,反而可能是最实际的助力。
所以下次再看到那种干货满满、人话讲透的公众号文章,别犹豫,转给需要的人。信息畅通了,人心才能定得住。
【文章结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