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446字,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

【文章开始】
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——刷着公众号、看着新闻,突然一篇标题写着“税收新政解读,每年帮你多省两万块!”的文章跳出来。点进去一看,内容好像挺有用,但读着读着,怎么好像…是在推荐某个记账软件?或者某家财税代理公司?
嗯,你大概率是遇到“财税软文”了。
这东西吧,说它是广告,它又披着知识的外衣;说它是干货,它最后总想让你做点什么。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,财税软文到底是啥、怎么写的、以及咱们普通读者该怎么“防忽悠”和“真利用”。
简单来说,财税软文就是一种“穿着内容外套的商业推广”。它不像硬广那样直接喊“来买我!”,而是先给你讲政策、分析案例、提供解决方案,让你觉得“哇好有用”,然后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文中推荐的产品或服务。
你可能会问:那这不就是“夹带私货”吗?呃,这么说也没错,但好的软文确实能做到既提供价值、又实现推广,属于一种…呃…比较高级的营销方式吧。
原因其实特实在:因为财税话题自带“高关注+高焦虑”属性。
谁不关心怎么少交点税?哪个老板不怕政策突然变了自己没跟上?这种时候,一篇及时出现、貌似专业的解读文章,就特别容易获得信任。而且比起直接投广告,软文的成本低得多,效果却可能好很多——毕竟大家更愿意相信一篇“有用”的文章,而不是一个突兀的广告。
不过话说回来,也不是所有企业都写得好。有些硬邦邦的,一看就让人没兴趣;有些则过度夸张,反而让人不敢信。
不是说随便写写就叫软文了。真正能起到效果的,往往得具备这几个特点:
知道了软文的套路,咱们也能反过来利用它。下次再看到这类文章,你可以:
其实很多写手也挺纠结的:一方面想写得真实有用,另一方面又得完成推广任务。所以你会发现,好的财税软文往往是在“提供价值”和“引导消费”之间找平衡。
不过具体他们是怎么权衡的,背后有没有什么固定模板或心理技巧,这个我倒没有深入研究过,可能得问问业内人士才清楚。
我觉得吧,随着读者越来越聪明、平台监管越来越细,那种纯忽悠型的软文会慢慢没市场。将来能活下来的,一定是真正有知识含量、能帮人解决问题、甚至自带信任感的内容。
也许到最后,软文和干货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——反正只要对读者有用,是不是软文,或许也没那么重要了?
所以你看,财税软文这东西,没必要一棍子打死。它既可能是坑,也可能真是宝。关键还是在于:你能不能保持清醒,一边吸收知识,一边避开套路。
【文章结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