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411字,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

【文章开始】
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有些广告你看都不看就划走,而有些却让你忍不住看完甚至分享给朋友?嗯...其实很多让人上头的推广,背后都藏着一套“动漫式”的操作逻辑。
不是不是,绝对没那么简单。很多人一听到“动漫式”就觉得是画个萌系角色、加点热血台词就完事了——其实完全跑偏了。
动漫式软文,本质上是一种用二次元叙事语言、角色设定和情感共鸣来包装内容的软文形式。它不只是外表像动漫,更重要的是内核:比如故事感、人设、世界观、甚至分镜式的表达节奏。
举个例子啊,像某款游戏推新角色时,不会直接说“我这角色攻击力10000+”,而是先给她写一个背景故事:曾经是战场上的孤儿,后来被魔法学院收养… 然后遭遇了啥变故,最后才成为现在这样。这样一来,用户还没看到数值,就已经先代入情感了。
你可能会问:搞这么复杂,有用吗?——数据上来说,真的有用。
我们发现,动漫元素的加入往往能带来高出普通软文2-3倍的阅读完成率,尤其是在Z世代群体中。但这是为啥?我琢磨了一下,大概是因为:
不过话说回来,也不是所有产品都适合这个路线。比如你要是做重型机械或toB工业品… 那可能就得再想想了,对吧?
如果你也想试试动漫式软文,别急着上来就画人物写剧本。我们可以分几步走:
人设先行,代替品牌直接说话
比如做一个虚拟的“品牌代言娘”,给她名字、性格、口头禅甚至小缺点。让她以朋友的身份和用户聊天推荐产品,比企业官方账号真诚多了。
用剧情带产品,别反着来
产品功能不要硬塞,而是把它变成剧情中的“道具”。比如推广一款充电宝,可以设计成一个总在关键时刻为主角续电的“魔法储能器”——脑洞大开就对了。
视觉轻量化,降低阅读压力
尽量用插画、四格漫画、动态表情包等形式去做视觉表达。大家现在都没什么耐心,轻量一点的画面更容易啃下去。
我也见过不少翻车案例… 比如有些品牌简单在文章里塞个卡通图就觉得自己“动漫化”了,结果用户完全不买单。
真正关键的,是能否用动漫的叙事逻辑去传递情绪和价值,而不只是表面像动漫。比如说,哪怕你全文一张图都没有,但用中了二病的对话体+热血分镜式的写作方式,用户也能感受到那股“动漫感”。
具体怎么做情节设计才能不尴尬?呃… 这个可能还得看你品牌本身的调性,我也不敢说全都懂,得多测试才行。
说实话,没有人能100%确定一种形式能不能一直火下去。但动漫文化本身已经在年轻人中扎根了十几年,衍生出来的表达方式大概率还会持续进化。
或许未来会出现比动漫更轻、更有共鸣感的表达形式?但就目前来看,把品牌拟人化、讲故事化、情感化——这个方向,我觉得一时半会儿不会变。
如果你之前从来没试过动漫式软文,真的建议从小成本开始搞一搞。比如给下一篇推文加一个虚拟主播的评论口吻,或者把产品功能写成一段小剧情…
说不定,你就用这种方式打破了那道看不见的“营销次元壁”。
【文章结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