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492字,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

【文章开始】
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?周六早上醒来,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洒进来,肚子有点饿,但外卖APP刷了半天,越刷越没劲儿…… 然后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:要不,今天我自己做顿饭试试?
嗯,我懂。工作日忙得跟陀螺似的,吃饭基本靠凑合。但周六不一样啊,时间突然慢下来了,这时候钻进厨房,倒腾点吃的,感觉真的特别解压。但问题来了:为什么偏偏是周六?为什么做饭能让人感觉这么爽?
首先得看看咱们的生活节奏。周一到周五,那真是打仗一样,通勤、开会、赶 deadline,能正经吃口饭都不错了,别说开火做饭了。周日呢?虽然也休息,但莫名有种“明天又要上班了”的焦虑感,反而静不下心来。
但周六!它卡在正中间,没有前没有后,纯粹就是你的时间。心理学上好像有个说法,叫“掌控感恢复日”——虽然我不确定是不是真有这词,但意思差不多:周六做饭,是我们重新拿回生活主动权的一种方式。你不用听老板指挥,不用赶地铁,就在厨房这一亩三分地,你就是老大。切菜、调味、火候,全你说了算。
而且你知道吗?这个过程特别有“沉浸感”。手机叮叮咚咚响,但你手上沾着面粉或者正在给土豆削皮,根本没空理——这种暂时和世界断开连接的感觉,反而让你更连接自己。
这个问题挺关键的。很多人说“当然健康啊”,但……真的全是这样吗?也不一定。比如你猛放油、拼命加糖、盐不要钱似的撒,那可能还不如点个轻食外卖健康。
但如果我们正常地做呢?自己做饭的健康优势其实体现在三个地方:
不过话说回来,健康也不只是“吃什么”的问题。“花时间为自己做顿饭”这个过程本身,就是一种情绪健康。你专注在手上这件事,烦恼暂时靠边站,这其实也是一种疗愈。
我懂我懂!“我也想做但没时间”、“我不会做啊炸厨房那种”…… 这些借口我都用过(笑)。但其实,周六做饭真的不用搞得很复杂。
你可以从“一锅到底”或者“半成品加工”开始。比如:
重点不是做得多厉害,而是你试了。哪怕一开始做得咸了、糊了,但你自己吃下去的那一刻——哇,感觉真的不一样。因为那是你做的。
除了吃饱、治愈之外,做饭其实还会悄悄给你一些额外奖励。
比如: - 朋友圈隐形加分项。拍一张你做的咖喱饭或烘焙小饼干,发出去点赞都比平时多(真的); - 变成家庭社交货币。我给朋友做过一次凉面,后来每次聚会他们都喊“要不要再带那个酱来?”; - 慢慢你就更懂吃了。以前吃外卖只知道“咸/淡”,现在能尝出“这鸡炖得够不够烂”、“香料有没有层次”。
甚至我还听说过有人通过做饭认识了新朋友,线下约饭局一起切磋厨艺…… 这个我还没试过,但感觉很有意思,有机会真想试试看。
所以,你看,周六做饭看起来只是“做顿饭”,但其实是一个小型的自我修复仪式。你从选择食材开始,到处理、烹饪、摆盘,最后吃光——整个过程你都在主动创造,而不是被动接受。
这或许暗示了一种更积极的生活态度:哪怕生活再忙,我们依然可以抽出一点时间,为自己做点实实在在的事。
这个周六,你要不要也试试?哪怕只是一碗面,一个炒饭,或许你会发现——厨房里的那个你,比想象中更靠谱。
【文章结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