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520字,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

【文章开始】
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——买杯奶茶不是插上吸管就喝,非得先找个角度拍张照?拆个苹果产品包装盒,感觉像在拆一件艺术品?甚至去健身房,不上传个打卡记录就等于白练了?
这背后啊,其实藏着品牌设计的一种“小心机”:仪式感营销。
说白了,就是品牌把一些简单的消费行为,变成一套有步骤、有情绪、甚至有象征意义的体验过程。它让你觉得:“哎?我这个动作好像挺特别的、挺有意义的!”
比如: - 喝星巴克不止是喝咖啡,而是享受手握一杯印着Logo的纸杯、在都市中慢步的“第三空间感”; - 买盲盒不止是买玩具,而是体验拆封那一刻“猜谜+惊喜”的双重快乐; - 甚至你去海底捞,等位时做美甲、吃饭时有人唱生日歌——这些都被设计成了“必须经历一下”的环节。
你看,这些品牌不只是卖货,它们卖的是一整套“行为体验”。
人都是情感动物。一个动作如果被赋予意义,我们就更容易记住它,甚至主动分享。比如很多人收到戴森吹风机,第一反应不是马上试用,而是——先拆箱拍照。为什么?因为它的包装设计、产品质感、甚至开箱手感,都让人觉得:“这东西值得晒”。
市场上同质产品太多了,你卖洗面奶我也卖,你便宜我更便宜?但如果你把“洗脸”变成一套“睡前自我呵护仪式”——配合特定的使用手势、香氛氛围、甚至音乐背景——那用户买的就不再只是一支洗面奶,而是一段“自我宠爱的时间”。
这时候,价格敏感度就降低了。
一旦某个动作变成了一个人的习惯甚至仪式,他就不太容易换品牌。就像很多人喝了很多年某品牌咖啡,其实不一定是味道多独特,而是“早晨拿起那个杯子”已经成为他开启一天的心理暗示。
不是所有品牌都适合搞仪式感,但如果你觉得你的产品或服务有潜力可挖,不妨从这几个角度试试:
? 找准触发点:从用户最自然的行为中找灵感。比如护肤品牌“AOEO”把“涂精华”设计成“先掌心搓热、再按压上脸”,听起来是不是比“随便抹抹”高级多了?
? 细节加戏,但别过度:仪式感不等于复杂。宜家的组装家具算一种仪式,虽然有人吐槽麻烦,但也有人乐在其中——觉得这是“亲手打造家的参与感”。不过话说回来,太复杂就容易劝退用户了,这个度得把握好。
? 情绪共鸣 > 形式主义:仪式感不是为了看起来酷,而是要触发情绪。比如Keep的线上奖章体系,看起来虚拟,但很多人运动完就等着那一声“叮~”和奖章弹出——那一刻的成就感是真实的。
? 留点自定义空间:让用户觉得“这是我自己的仪式”,而不是品牌强加的。比如小罐茶让用户自己选品、冲泡、分享,很多人就会自发创作出各种喝茶场景。
能!
有些品牌为了仪式感而仪式感,设计出一堆步骤,结果用户嫌麻烦直接弃用。比如某些App登录非让你看3秒动画,或者买个月饼要拆七层包装——这就本末倒置了。
好的仪式感,应该是让用户觉得“我愿意多做这一步”,而不是“怎么还没结束?”
现在很多品牌开始尝试用技术加强仪式感,比如AR试妆、元宇宙商品陈列室、NFT数字收藏品……不过这些具体能多大程度上提升体验,或许还要看后续用户反馈。毕竟形式再新,如果情绪没到位,也很难持久。
说到底,品牌设计仪式感,不是为了自我感动,而是真正站在用户角度,把一次交易变成一次值得回忆的体验。它不需要多宏大,哪怕只是一个开箱的阻尼感、一句定制祝福语、一个用完产品后的“小彩蛋”,都能让用户觉得:“这个品牌懂我”。
而一旦用户产生了这种心理认同,品牌就不再只是“一个买东西的地方”了。
【文章结束】
下一篇 :品牌企业如何引爆软文营销?这五个狠招让用户主动转发
特别声明:本站的所有文章版权均属于文芳阁软文发布平台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的文章,应在授权领域内应用,并注明来源为:文芳阁。违背上述声明者,我们将追究其相干法律责任。
标题:品牌仪式感:为啥你的顾客总想发朋友圈?
地址:http://wenfangge.cn/index.php?app=xinwen_front&act=one_xinwen&&id=11759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