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481字,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

【文章开始】
你是不是也发现——朋友圈里总有人晒太太口服液的空瓶?超市货架上它永远摆在最显眼的位置?明明那么多保健品,为啥就它成了"中年女性标配"?今天咱们扒一扒这个神奇瓶子的软文营销套路,看完你可能想给自家产品抄作业...
先问个扎心问题:你知道自己买的到底是药还是糖水?其实人家包装上明明白白写着"保健食品",但软文愣是把它写成了"女性救星"。来看看他们的经典操作:
不过话说回来,能精准踩中35-55岁女性的焦虑点,这本事确实不服不行。
最近重翻90年代的软文差点笑出声,当年他们居然用"NASA宇航技术"来背书(虽然至今没搞懂太空和养颜有啥关系)。但必须承认,人家升级话术的速度比iPhone更新还快:
最绝的是始终不说透到底治啥病,但让你觉得喝了就能从里到外发光。这种"模糊美学"简直值得写进营销教科书。
突然发现个有趣现象——太太口服液的软文主角从来不是明星,而是这些角色:
这种素人KOC策略比明星代言更狠,毕竟你会觉得"她和我差不多,她行我也行"。不过最近开始出现翻车案例,有人扒出多个"用户见证"用的是同一张素材库照片...
仔细拆解他们的文案,会发现每个标点符号都在催眠你:
最可怕的是那些看起来像科普的"小贴士",最后都会绕回"建议搭配本品使用"。据某离职策划透露,他们专门研究过药店收银台的摆放心理学。
去年突然在小红书爆火的"太太口服液隐藏喝法",大概率是他们自己策划的反向收割:
这波操作直接把客户群拓宽了15岁,虽然医学界至今没人能说清这些混搭是否安全...
你以为人家只靠写文章?看看这些神级周边操作:
有个冷知识:他们每年更新的包装色号,其实是根据潘通流行色提前两年预测的。
写了这么多套路,突然有点迷茫——如果产品没效果,怎么可能畅销20多年?或许暗示确实存在某些成分对部分人有用。但必须提醒:
下次再看到那些让人心动的软文,记得先问三遍:"它到底在卖产品,还是在卖希望?"
【文章结束】